……人之孝心之可透过父母,至于吾人生命所自生之宇宙生命。
从其他宋明理学家对颜子之乐的诠释来看,要弄清楚所乐何事,必须首先分析贤哉回也章中的箪食瓢饮与颜子之乐的关系,并进而由此问题进展到自乐与乐它的理论问题,最后才能较清楚的观照所乐何事问题,在对以上三个问题的分析基础上,才能清晰的呈现何处寻颜子之乐的途径。约礼者,言以礼检束其身,而用功之要也。
鲜于侁问曰:‘颜子何以不能改其乐?子曰:‘知其所乐,则知其不改。二、颜子之乐所乐何事 程明道称,昔受学于周茂叔,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14 这段话对常人来说还是难以理解,常人很难就此辨别出自身哪些乐是心体之乐,不过王阳明认为,对常人来说不需要刻意的去寻求,自然而然的乐就是本体之乐。如,周敦颐《通书·颜子》章。这四个方面,从后世宋明理学特别是程朱理学的发展来看,都起到了重要的桥梁和阶梯作用,可以说,宋明儒者正是通过颜子提供的阶梯,发展出了新的学问。
陈了斋曰:于苦处中习行安乐法。这虽然是对程灏没有就所乐何事提出明确观点的评价,但放在这里,评价程颐的学问方法也是恰当的。可以这样说:"中国正义论"乃是中国"软实力"的核心之一,因为中国正义论乃是中国价值观的一种集中体现。
罗尔斯其实是把现代性的某些基本社会规范误认为是正义原则了。这种作为中国正义范畴的"义",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被荀子直接表述为"正义"了,他说:"正义而为谓之行"、"'从道不从君',故正义之臣设,则朝廷不颇"、等等。但总的来看,目前的相关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推进,尤其需要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正义论"、目标明确地重建"中国古典制度伦理学"或"儒家制度伦理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并用以回应当今世界和当代社会的正义问题。不论在当今世界、还是在当今中国,正义问题都是一个热点问题。
但要在中国社会推进正义,显然决不能以西方正义论为标准,而应当着力研究中国正义论及其当代意义。假如所谓"正义论"仅仅意味着"西方正义论",那么这种正义理论必定是偏颇的。
例如,我们记得,柏拉图反对民主制,判定这种制度是不正义的。鉴于上述,本课题的研究是可行的,研究中国正义论、并将其与西方正义论加以比较研究也是值得的。* 载于《当代儒学》第4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版,原题为《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重大项目"中国正义论--中国古典制度伦理学"系列研究启动仪式上的专家发言》。中国正义论--中国古典制度伦理学的研究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
例如,尚未过去的国际金融危机所昭示与要求的重建国际经济秩序的问题,就迫切地需要我们重新研究中国古典制度伦理学、并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正义论"。制度规范的适宜性取决于具体的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因存在着历时的差异而要求时宜性,又因存在着共时的差异而要求地宜性,这就是说,某种具体的制度规范并非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是适宜的。事实上,西方正义论只是人类正义观的一种形态而已,正如中国正义论也同样是人类正义观的一种形态。从理论上看,现有的研究主要是由美国学者罗尔斯(J. Rawls)的《正义论》(A Theory of Justice)所引发的,实质上只是一种"西方正义论"--西方制度伦理学的研究。
② 断代性的如"先秦社会正义思想研究"、"汉代社会正义思想研究"之类。就国内情况看,社会生活中存在着若干不正义、不公正、不公平的现象。
就其对"礼"的制度规范建构的关注而论,儒学就是"礼学",也就是一种制度伦理学。众所周知,儒学的基本课题就是探究"仁"、"义"、"礼"及其关系。
4、跨文化的比较性研究,例如:"中西社会正义思想比较研究"、"孟子与柏拉图社会正义思想比较研究"之类,或者"民本"与"民主"的比较研究、"均平"与"平等"的比较研究之类。本课题"中国正义论--中国古典制度伦理学"系列研究,是一系列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的总称,意在围绕关于社会规范建构及其制度安排的"正义原则"问题,通过对"中国古典制度伦理学"、尤其是"儒家制度伦理学"思想资源的发掘,重建"中国正义论",以回应"西方正义论",为解决当代社会正义问题提供中国传统思想资源。进入 黄玉顺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国正义论 古典制度伦理学 。唯其存在着可对应性,两者之间才是可以比较的。其次,本课题具有重要的思想理论意义、学术价值。(二)本课题的近期设想本课题作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的一项重大课题,计划在大约六年时间内,除撰写一系列论文以外,完成以下三部专著:(1)《中国制度伦理学史》(2)《中西社会正义思想比较研究》(3)《中国正义论与当代中国制度建设》以上汇报,请各位专家不吝赐教,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
"这是西方正义论所缺乏的一种视野。简言之,正义论、制度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社会规范的建构及其制度的安排,是根据什么样的原则进行的?这个原则就是"义"或者"justice"。
为此,必须阐明一个问题:中国正义论和西方正义论之间,存在着可对应性和非等同性11中国古人对婚姻和家庭的肯定以至神圣化,乃基于他们对生命本身的肯定以至神圣化。
众所周知,孝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特征之一,钱穆称中国文化为孝的文化 26。《中庸》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
中国传统家庭哲学出于对于人的存在的某些基本真理的反省,例如所有人都有父母,每个人的至亲是他﹙她﹚的父母、兄弟姊妹和配偶,婚姻有其神圣的意义,子女的健康成长、走进正途有赖于美满的家庭生活和正确的家庭教育。… 41997年互促委员会的《人类责任宣言﹙草案﹚》 5中关于相互尊重与伙伴关系的部分虽然没有用到家庭这个字眼,但有关于婚姻和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重要内容:在一切文化和宗教形式中,婚姻都需要爱、忠诚和宽恕,并应以保证安全和相互支持为目的。根据儒家的主派观点,尤其是孟子的性善论,人有其内在的道德理性和仁心仁性,所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52(四)在现代,传统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它受到人类启蒙理性的检验、反思和批判,在西方如是,在中国也如是。
31 唐君毅,同注2,页200。友是爱护和友善,恭是尊敬和顺从。
相对于父子和夫妇关系,兄弟之间的关系是较多平等因素的。正如梁漱溟指出,中国人就家庭关系推广发挥,以伦理组织社会 1。
《新约圣经》中把丈夫与妻子的关系比喻为基督与教会的关系 9,中国传统思想则喻夫妇的关系如天地的关系,妻子敬夫如天,丈夫爱妻如地 10。从这里可以看到,由夫妇、父子构成的家庭是宇宙整体秩序中的一个关键性的组成部分。
但是,中国传统家庭哲学中也有其万古常新的道理和洞见,现代人如能虚心地研究、学习和消化,必能大有裨益。但是,正如唐君毅所指出,夫妇可先有生理关系而后建立精神的、形上的感情的关系,以形成天长地久的婚姻、坚贞的爱情 20。家庭的问题又带来社会问题,如青少年的失落、吸毒、卖淫、犯罪问题等。首先,他指出子女的存在是夫妇之爱的客观化,夫妇之间的情谊通过他们对子女的情谊而得以促进。
42人的内心或本性中蕴藏着美善的感情和道德责任感,有超越自爱、关心他人和对他人承担责任的潜质,问题是怎样把人的这些美善的潜能培养、发扬和释放出来。…… 6在今日世界,传统的家庭制度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例如单亲家庭的增加、离婚问题、同性恋家庭问题、人工受孕问题等等。
中国传统家庭哲学有其睿见,上文尝试介绍其中一二。家庭是人的道德实践的第一场所,人可进而在社会中进行道德实践,而家庭道德和社会道德是完全贯通的。
二者只有表现范围之不同,本无性质上之不同。缔婚须经男女双方的自由和完全的同意。